蟋蟀與歷史
鬥蟋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民俗活動,也是最具東方色彩的中國古文化遺產的一部分。據唐朝<<開元天寶遺事>>記載:『宮中秋興,妃妾輩皆以小金籠眝蟋蟀,置於枕㫠,夜聽其聲,庶民之家亦效之』。因此,飼養蟋蟀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基礎,從宮廷到民間,從城市到窮鄉僻壤,從帝王將相,社會名流雅士到學堂兒童,贍養蟋蟀者千萬。
飼養蟋蟀從二三千年前就開始了,在唐朝天寶年間,也就是唐明皇時代,人們除了已懂得欣賞蟋蟀的鳴叫外,也懂得鬥蟋蟀。到了南宋,則進一步觀賞鬥蟋蟀。
歷史文獻考證「古人玩蟋」始於唐,著於宋,盛於明清。根據宋朝顧文薦<<負喧雜錄>>記載:「鬥蟴之戲,始於天寶間,長安富人,鑲象牙為籠蓄之,以萬金之資,付之一啄」。由此可見,養蟋蟀不僅始於唐代,而且當時以此為賭之風盛行。我們的前輩對蟋蟀這小蟲傾注了極大的熱情,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,無論祖傳密本還是當代民間蟋蟀謎們的飼養方法,有著極為詳盡豐富的內容介紹。南宋(賈似道)是我國第一個研究蟋蟀的專家,他編撰了世界上第一本蟋蟀專著『促織經』,為蟋蟀的捕捉、識別、飼養及鬥法提供詳盡的研究資料。中華蟋蟀的科學性、藝術性和它的趣味性,早已形成一門『中國蟋蟀學』。
蟋蟀與文學
周作人有『蟋蟀詩』云
啼徹簷頭紡織娘,涼風乍起夜出長,關心蛐蛐階前叫,明日攜籠灌破牆。
杜 促織
促織甚微細,哀音何動人。
草根吟不穩,床下夜相親。
久客得無淚,放妻難及晨。
悲絲與急管,感激異天真。
蟋蟀與台灣農村
台灣南部以務農為主,蟋蟀又喜歡躲藏、出沒於農地或草叢之間,農田裡只要沒噴灑農藥及化學藥品,優良的環境、土質,便有蟋蟀的蹤跡,所以早期一直是農閒之餘風行的娛樂。台南縣新化鎮豐榮社區,以鬥蟋蟀聞名全台,至今已數十載。本人透過社區發展學會和前輩們及促進會、社區居民協助下培植、記載和維護蟋蟀之生態不遺餘力外,更與社區正新國小的資源結合,鄉土文化及環境的重要性,培育國民理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,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、技能、態度及價值觀,促使社會大眾重視環境,採取行動,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,將各種研究編印成書,列為教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